黄仁勋炮轰ASIC失败论调,周鸿祎揭示概念偷换真相!
在视频的开端,周鸿祎直指要害,以反问的形式抛出黄仁勋的观点:他竟敢断言ASIC注定失败,即便ASIC免费,人们仍会选择英伟达,这岂不是太过狂妄?随后,他进一步阐述,黄仁勋认为ASIC,即专用集成电路,注定无法做大。 周鸿祎提炼了黄仁勋观点的三个关键点:一是ASIC市场空间有限,一旦规模扩大,客户便会自行研发;二是ASIC难以适应AI算法的快速迭代,而英伟达的CUDA生态则具有极高的灵活性;三是AI已进入“AI工厂”时代,英伟达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础设施,ASIC玩家根本无法与之抗衡。 针对黄仁勋的观点,周鸿祎以博通的财报数据作为反驳,指出博通因AI数据中心建设而订单激增,这难道不是对黄仁勋观点的讽刺吗?他认为,这不仅仅是技术之争,更是商业模式的降维打击。 周鸿祎指出,黄仁勋可能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,将通用AI算力市场与专用场景优化混淆。他将ASIC比喻为定制西装,虽美观但缺乏灵活性,而AI算法的发展速度极快,新架构层出不穷。ASIC从设计到流片需要18个月,而市场热点早已转移。 从商业角度来看,周鸿祎认为ASIC在长期稳定的场景中具有巨大价值,如Meta和亚马逊等企业通过ASIC实现了成本和效率的显著提升。黄仁勋担忧的并非ASIC无法做大,而是ASIC正在侵蚀英伟达在推理市场的利润。 周鸿祎进一步分析,越来越多的AI推理任务转向自研ASIC处理,特别是在搜索、推荐、视频处理等高频重复场景中。AI发展可分为训练和推理两个阶段,ASIC在推理阶段的能效比是GPU的3-5倍。 周鸿祎认为,黄仁勋的观点只对了一半,虽然OpenAI训练GPT-7确实离不开英伟达的GPU,但当谷歌、Meta等企业采用自研ASIC进行推理任务时,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必将受到冲击。 周鸿祎总结,未来AI芯片市场可能呈现双轨制格局,英伟达在通用训练市场有望保持垄断,而在专用推理市场,ASIC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他以特斯拉和修车铺的比喻,指出企业需要的并非完整的“AI工厂”,而可能只是“加工车间”。 周鸿祎强调,ASIC不会取代GPU,GPU也不会消灭ASIC,两者将在不同市场领域各自称王,市场的选择将给出公正的答案。